对虾白斑的处理建议


对虾白斑的处理建议

一,对虾白斑的原因,症状及流行情况

在养殖过程中,造成对虾体表出现白斑的原因主要有2中,即白斑综合症病毒(WSSV)以及细菌性感染导致的白斑,这2者之间的症状很相似,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分,以免误诊。

(一)病毒性白斑

1,症状

病毒性白斑病虾反应迟钝,空胃,不吃食,弹跳无力,漫游池边或水面,头胸甲易剥离,发病后期虾体皮下、甲壳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。甲壳软化也较常见,壳与真皮分离。有的体色变红,但体侧无黑斑,附肢不红。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,应激性下降,病害呈暴发性,白斑病病程急,死亡率高,短则2-3天,长则1周可使全池虾死亡。

1 示病毒性白斑导致甲壳出现的白斑

  • 图2 甲壳剥离后的症状
  • 白斑病毒侵害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是皮下组织、表皮角质层组织,触角腺、造血组织。鳃、血淋巴器官、肌肉纤维质细胞、食道。胃的表皮与结缔组织。同时在心脏、眼、神经及生殖腺组织中广泛分布。胃部坏死最严重,其次是中肠、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。病毒寄生在对虾大部分的器官,从而导致全身性系统性的坏死;
  • 2,流行情况
  • 放苗20~60天为易感染期,在高水温(25~32℃),低盐度(01%~03%),pH值稳定在7.5~8.5(每天变化不超过0.5)等良好条件下,病毒生长受到一定抑制,不易产生白斑综合征。环境条件恶化是诱发病毒性白斑的主要外界因素。水温20℃~26℃时最易急性暴发。天气闷热,连续阴天暴雨,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,水变清,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。(二)细菌性白斑。
  • 对虾细菌性白斑主因是底质恶化之后,弧菌,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造成的,
  • 细菌侵染对虾甲壳之后,首先是在对虾甲壳上出现白色的斑点,如果不及时处理,白斑的面积就会逐渐扩大,圆形的白斑区域中间出现黑色的区域,即对虾甲壳坏死的组织。对虾的细菌性白斑多同时伴随着其他细菌性感染,如空肠空胃,肝胰腺病变,红体等症状,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同时处理。
  • 此外,对虾脱壳困难有时候也会出现白斑,一般通过促进脱壳即可缓解。
  • (三)病毒性白斑鱼细菌性白斑的区别。
  • 白斑病毒的末端有纹理,而细菌性无纹理。白斑病毒病一般在7天内就会发生一次死亡高峰。1、共同点:皆伴有红须或红尾或肠炎或肝脏病变等―种或多种综合症。 2、不同点:   细菌性白斑:目测:将病虾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。镜检放大100160倍:有的病虾甲壳有点状不明显小洞,一个视野可见3个以上,此种现象为初发阶段,病虾头胸甲不易剥离,此时对南美白对虾没有造成伤害。有的病虾甲壳上有点状小洞,洞中间已有一黑点坏死组织,一个视野可见5以上,头胸甲易剥离,此类南美白对虾已出现摄食减少或其他不适症状。 斑内的小洞数量(5个)是出现症状的分界点。   病毒性白斑:目测:将病虾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。镜检放大100160倍:有的病虾甲壳上有点状白斑,白斑有2层、3层和4层之分,形状如同不规则的大小鱼鳞重叠,中间一层小而深的多为轻者;此类病虾头胸甲易剥离,病虾已出现零星死亡。有的病虾甲壳上呈多层礼花对外喷射状,严重的已接近穿透甲壳,此类病虾已出现批量死亡。无论轻重病毒性白斑都伴有细菌性白斑症状,但是病毒性白斑病灶很少与细菌性白斑病菌灶重叠。  
  • 图3 示细菌性白斑与病毒性白斑的区别
  • 二,对虾白斑的处理建议。
  • (一)病毒性白斑,至今无有效的处理手段,疾病爆发之后,只能排塘。需要从预防做起。首先,谨慎挑选虾苗。请勿购买PCR检测呈阳性的虾苗;勿从未获生产SPF资质的虾苗场购买虾苗。如虾苗场不允许对其资质进行核查,建议改换他处购买虾苗。在养殖过程中,对养殖池内新进的水进行消毒处理,进行良好的水质与底质管理,定期使用免疫多糖,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拌料投喂,这些都是预防疾病积极的措施。
  •   (二)细菌性白斑的处理。
  • 对于体表出现的细菌性白斑,建议使用渔丰一号250毫升使用1-1.5亩)+清热解毒散12亩),或者使用底毒清25%的复合过硫酸氢钾复合盐,土池120-40亩米水体,高位池速效底净1包1亩米水体)进行水体消毒,连续使用1-2次。杀灭环境中的病菌,同时内服高稳VCE或者免疫酵母多糖,增强对虾的体质。之后最好是使用氧化型的底改(底毒清、速效底净)进行底质改良,改变池塘底部细菌滋生的环境,减少细菌的滋生。
分享 :
评论(0)